重刻历体略 明 王英明
《历体略》为明人王英明(卒于1614年)撰。此书被认为第一部受西方作者学术影响之著。王英明深受李之藻 (1565–1630年) 影响。李氏乃一位学者及朝廷官员,与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多年合作,翻译了大量书籍。此书原稿于明万历四十年 (1612年)完成。王英明去世后,其子承接刻印。第一重印本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版。此本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末常熟最大出版社毛氏汲 古阁刊本。王英明去举人业,专蒐集灵台观象诸书, 日夜考算。此书一方面撮取诸家之要,另一方面参综西历,故无灾祥征应之言。重刻本共有七序,其中三序具有年代。写序作者为赵士春、王曰俞、翁汉麐、钱明印、屠象美 (1639年)、汪瀁 (1639年)及作者自序 (1612年)。本文页首有五幅绘图:天体图、九重天图、黄道二十四节气图、日蚀图、月蚀图。在月蚀图说部分,作者指出「地悬于六合中央,如鸡卵黄在白内。故日繇西炤地,地必有景射东,照东必有景射西」,乃结合盖天说与西学之作。上卷六篇,分别为天体地形、二曜、五纬、辰次、刻漏极度及杂说。其中有关九重天国的概念王氏指出是「中国固有」,而「天学诸儒由西航海入中国,发明其义,更而精详」。这显然是受到当时耶稣会传教士所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影响,是最早接受西学的先驱之一。中卷三篇,即极宫、象位、天汉,以紫薇宫为中心,介绍诸星与二十八宿,以步天歌为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下卷七篇,即天体地度、度里之差、纬曜、经宿、黄道宫界、赤道纬躔、气候刻漏。黄道宫界一篇介绍西洋黄道十二宫之度数,及其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也是结合中西天文学知识的体现之一。书末有附录一篇,论日月交食。书中兼有朱、墨笔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