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志》为明朝茅元仪辑,全书共240卷,约200余万字,图738幅,是中国古代部头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其内容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此本为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汪允文)修补本,部分页面有补钞。
明中叶后,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日益严峻,北部边疆不断遭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掳掠,东南沿海自嘉靖后“倭患”横行,屡禁不止。明政府内部朋党纷争,宦官专权,士地兼并日益加剧。常年战争耗费了明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重的赋税、徭役使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流民起义不断。明代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大大激发了文人论兵的热情。文人入幕成为风尚,文官在政府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军队统帅,这一时期兵学著作大量产生,茅元仪的《武备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编纂的。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部分组成。《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评点。茅元仪对《孙子》最为推重,认为“自古谈兵者必首推孙武子”。并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明天启元年《武备志》初刻本,因“多悖碍字句”被清禁,是时钱塘人汪允文删明本诸序言,又删节去茅元仪原作中的“东胡”等“不妥”之字,此版《武备志》,号“莲溪草堂本”,于清代广为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茅元仪(1594年-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军事家,文学家茅坤的孙子。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忧愤国事,郁郁而死。茅元仪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百度云下载:武备志.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