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15古币(1元=1古币) 关注度:
查看购物车 立即下载
    • 相关申明:
  •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 (2)古币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并非购买文件费用。
  • (3)不用担心不给资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放心!
  • (4)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县志介绍

    凡例

    1、《宁羌州志校注集》包涵明·万历《宁羌州志》、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清·光绪《宁羌州乡土志》和民国《全县经济调查报告书》5部,每部独立成册,5册综汇1函。

    2、州志校注全部使用国家标准简化字,对原志校勘、标点、注释和修正其编排格式。如原志对“皇帝”、“国朝”等名称,抬头提行和空格以示尊崇的格式,一律按一般行文对待。

    3、校注以校勘原志的史实、地域、释名为中心,兼顾生辟词汇、典故的解释和注音。原志显系笔误或刻板疏忽致错者,直接改正。确有依据须改动原文者,将被认为错讹的文字置于()中;将改正后的文字或增补的文字置于〔〕中。必要时注明改正依据。对虽有疑问而证据又不力者,保持原文,列条目注明存疑理由。对漫漶不清或缺失的文字,且又无从查对补充者,用□标明。同一部志中,前边注释过的,后边一般不再注释,也不加注“见前某章某节”字样。

    4、为阅读方便起见,对原志中的历史纪年,直接在原文后加括号,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元年份,不再专设注释条目。若原志在历史纪年后已用汉字注有公元年份者,亦不再改动,这也是原注和今注区别之所在。

    5、校注中坚持述而不作,尊重历史,不以今人的观念苛求古人古事。不妄加评说,不乱贴标签,任意臧否褒贬之词,一概避忌,相信读者自具慧眼。

    《宁羌州志校注集》序

    地方志是一方历史的记载,地情的实录,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有关事业兴衰,民生休戚,社会治乱,无不备揽。它鉴古励今、传承文明的特殊功能,为其他图书所不可替代。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

    宁强历史上修志之举可考者,始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至今已历450年。期间,除20世纪末,新修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宁强县志》外,曾6次修志,成书5部计20余卷。对宁强的历史溯源、地理风物、建置更迭、社会风习、兵戎匪患、物产商贸、文博古迹、人物官师、艺文典籍等,皆分门别类予以记述。民国期间,宁强县曾组织经济调查团,对县域实地踏勘考察,编印出版《全县经济调查报告书》。此书是本县第一部用现代科学观点、语体文字编写的准方志著述,对我县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不无裨益。但至解放时,州志存留者已寥寥无几。后在编纂新志中,修志人员行涉数省,走访征集,除明朝嘉靖年间宁羌知州王一鸣主修的第一部《宁羌州志》缺失外,其他均获得全帙。这些州志对了解宁强往昔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资治的价值。

    由于这些宁羌州志收藏年久,辗转流徙,纸质败损,字迹漫漶;加之版面编排驳杂,又无标点,字从繁体,语言简古,很难供社会广泛流传和应用,只能束之高阁,任其尘封。且现存州志多为孤本,稍有疏忽,即有得而复失之虑。《宁强县志》主编宋文富先生深念于此,虽届退休之年,犹主动请委以校注《宁羌州志》之任,殚精竭虑,博采细甄,将宁强5部志书,全部用国家标准简化字,标点断句,纠错勘误,解疑释义,几历寒暑,终于告竣。第一册为明万历《<宁羌州志>校注》,第二册为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校注》,第三册为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校注》,第四册为清光绪《<宁羌州乡土志>校注》,第五册为民国《<全县经济调查报告书>校注》。全集5册,共70余万言,含注释词目6000余条。从而使匿迹已久的《宁羌州志》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读者面前。这无疑是一桩有益于社会的善举。

    《宁羌州志校注集》可帮助宁强父老乡亲了解宁强悠远、厚重、光辉的历史,提高做宁强人的自豪感和建设宁强的使命感;可作为中小学乡土教育的参考读物,培养青少年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激发为之奉献的无穷力量;公职人员一书在案,则可明了宁强的过去,促其开拓宁强的未来;可以明兴衰,知更替,明察前人的不足,弥补今人的缺漏;可以先贤的经验为绳墨,再发扬光大。从而前人的业绩会在我们手中传承;前人的遗愿定在我们手中实现;前人没有想到的也将由我们创造。汉水后浪推前浪,羌州今人胜古人。宁强更新的鸿篇,更美的图画,将由我们饱蘸智慧和汗水的如椽彩笔,精心书写,尽情描绘。一幅社会主义县强民富的灿烂前景,必将闪亮于汉水之源——这就是我们研究史志、校注古籍的最终目的。

    正当该书经审阅付梓之际,欣然命笔为序,兼表贺忱。

    县委书记 张雁毅

    县长 梁继业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保护古籍 传承文化
古籍屋 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0001316号-1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