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15古币(1元=1古币) 关注度:
查看购物车 立即下载
    • 相关申明:
  •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 (2)古币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并非购买文件费用。
  • (3)不用担心不给资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放心!
  • (4)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县志介绍

    校点前言

    乔世宁的《耀州志》写成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向被誉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

    这部嘉靖《耀州志》包括当时的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及富平(今渭南市富平县)、同官(今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两个属县,号称通志。全志共分十二卷,其中《地理志》、《官师志》、《人物志》各二卷,《建制志》、《田赋志》、《选举志》、《纪事志》、《艺文志》各一卷,并附录《五台山志》一卷。作为当时有名的“简派”志书之一,因文简事赅、用词典雅,被采入清乾隆《四库全书·舆地部》之中,在我国历代史志著述中久负盛名。

    《耀州志》的监修者李廷宝,系耀州知州。据记载,这是一位耀州廉吏,刚一到任就兴废举利,主持修志。而编纂者乔世宁,系耀州名绅。乔世宁(1503—1563),字景叔,古耀州香坡里小丘村人。年轻时就读于三石山(今名大香山),自号三石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授南京户部广西司主事,历任福建司员外郎、贵州司郎中、四川佥事,官至河南参政、四川按察使。其丰富的从政履历,对于编史修志,认识地情,也是非常难得的。

    《耀州志》成书以后,曾多次付梓和重印,被国内外多家图书馆、藏书机构所典藏。明清以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该书初版本被列入善本文献,并妥善保存,但也因此而被束之高阁,严加锁钥,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难以发挥其资治、教化和交流之功效,为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2005年初,我履职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后,根据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大力推进全省首轮、二轮地方志续修工作的同时,反复强调开展旧志整理与校注工作,曾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性的旧志整理学术研讨会。由此发端,全省各市、县旧志整理工作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考虑将全省现存580馀部旧志文献,尤其是明代“八大名志”的校点整理,列入全省旧志文献整理的初步规划。乔世宁的《耀州志》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

    现在,中共铜川市耀州区委史志办决定全面整理当地的旧志文献,聘请多位地方专家学者,特别是邀请区政协副主席雷天启同志历时三年之久,完成了对嘉靖《耀州志》的科学整理和校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次整理校注工作,不仅对旧志本身进行了点校、注释,变繁体为简体,改竖排为横排,而且还将影印旧志附于书后,让读者可以藉此窥知初版原貌,便于研究。相信整理、校注和出版这部志书,对于研究今铜川市及渭南市富平县的历史风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志文献的保存和抢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耀州志》整理校注工作之初,恰逢我奉命在铜川巡视全省第三期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共铜川市耀州区委史志办领导嘱我作序,因职责攸关,不可推却,同时希望藉此来推动全省旧志整理工作。可以肯定,这部旧志文献的整理出版,必将使旧志文献在推陈出新、服务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注说明

    耀州修志源远流长,明有嘉靖间邑人张(琏)、乔(世宁)创修在前,清有乾隆、嘉庆时知州汪(灏)、陈(仕林)续修于后,尤以乔世宁《耀州志》(以下简称《乔志》)名闻三秦,称誉志坛。《乔志》内容贯通古今,体例完备,严谨有序,言简意赅,文字雅正。由于原书是木版刻印、直行、无标点、文言文、繁体字,不利于读者阅读、使用,为更好地了解、研究耀州区情资料,服务耀州经济建设,耀州区委史志办公室决定对《乔志》进行标点、校注、重新排版,并以校注本的形式出版发行。

    一、校注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依照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陕西省方志古籍整理办法》,以适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为出发点,以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乔志》重刻本为底本,予以校点、整理。

    二、《乔志》记述范围含耀州(本区)和富平、同官两属县,以耀州为主,兼及富平、同官两属县。校注本保持原志本来面目。

    三、对《乔志》原文断句、加标点符号,并改右起直行为左起横排。

    四、改繁、异体字为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以“()”形式随文加注,如:蒐(搜)、恡(吝)等。

    五、原志中因刻印讹误,经核定后以“【】”形式随文改正。

    六、原有的双行注疏性文字,以“[]”形式楷体括注。

    七、尽量保留志书条目原貌,个别地方有所调整,力求统一、规整、有序。

    八、对一些文言词语、专有名词在每卷后简要注出,注文以词意解释、史实疏通为主,未作内涵的深入阐述、古今对应、现状描述等方面的注疏。不影响全句贯通的明显、简单的人名、地名、书名等未一一作注。

    九、旧志中使用的“盗”、“贼”等对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的诬称仍照其旧,读者根据文意与有关注释自能辨别。

    十、历代纪年首次出现时括注公元纪年,同一年号反复出现,不再加注。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保护古籍 传承文化
古籍屋 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0001316号-1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