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15古币(1元=1古币) 关注度:
查看购物车 立即下载
    • 相关申明:
  •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 (2)古币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并非购买文件费用。
  • (3)不用担心不给资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放心!
  • (4)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县志介绍

    民国宜川县志(校注版)PDF下载



    宜川地区自春秋建郡县,经历代兴废变革,世事更迭,移地易名,有悠悠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产生了厚重、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精神。

    时逢盛世,政通人和。宜川人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旅游强县”是我县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旅游事业的繁荣,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支撑和发展。宜川,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果没有文化便失去了灵魂;没有历史传承,便没有了血脉。所以,文化建设对于宜川至关重要。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地方志书是县域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宜川旧志中的《余志》,曾由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黎锦熙先生(时任西北师范大学教务主任)做总校订和润色,被评为当时名志之一。其对研究宜川历史文化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部县志,我县仅存孤本,且磨损严重,字迹模糊,繁体字频现,使今天的读者阅读不便。为此,薛天云同志在出版四部《旧志书集》的基础上,又和王天翔、范德荣、白玮、杨龙飞同志一起校注《余志》,改竖排为横排版,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国音字母为汉语拼音,对生僻字、疑难字词进行注释,以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

    《余志》撰写于1944年,已有70多年历史。对于其中一些记事观点,读者应以批判、分析的态度对待,切不可全盘吸收。

    我县民间组织“壶口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7年2月。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包括校注《余志》在内的《壶口民俗风情》一至四册的写作任务,并即将全部出版发行,确属不易,令人赞叹。壶口文化研究会的全体同志以及参与写作、校注者,为发扬宜川优秀人文传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汗水。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希望我县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以促进旅游事业、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中共宜川县委书记:姚靖江

    宜川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小军

    2007年10月1日

    前言

    1944年,国民党洛川行政督察专员余正东主持,杨致一、霍克让主笔,民国时全国著名学者黎锦熙先生修订,撰修了《宜川县志》,世称《余志》,铅印本传世。《余志》记事,在《吴志》、《薛续志》的基础上,从夏禹开始,一直记到1944年。文字浩繁,内容丰富,“读一志而知他志也。”《余志》出版时,因受条件限制,纸质、印刷质量均不高。宜川档案局虽保存一部,但因年代久远,缺字少页严重,经不起人们再行翻阅。为了传承宜川文明,接续历史脉络,很有必要对《余志》进行校注,重新出版。

    我和天翔、德荣、白玮、龙飞诸同志校注《余志》工作,到2007年10月基本结束。经壶口文化研究会决定,将《余志》校注本作为“壶口民俗风情第一册”出版。

    校注中,由于原本中有些字已不清,加之我们五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眼睛昏花、体力不支,水平有限,校注中难免有漏字、错字现象,有些词意的注释也不一定准确。数月来,我等虽百翻黄卷,夜以继日,伏案而注,数遍校对,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只怕有一字之差,对不起宜川历史,对不起宜川前人、今人和后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校注中,个别古字还待斟酌。其他一些标点符号也不一定准确。如有错误,万望读者批评指导。

    对于《余志》中一些记事观点、语言表述,读者应以批判和分析的态度去阅读。其毕竟是70年前撰写的县志,切不可全盘吸收。此志较系统地记载了宜川县2000多年历史,介绍了历史沿革、历代人物、文化教育、古迹古物、民风民俗、方言歌谣、诗词文赋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方志特色,记录了宜川本县的历史,没有漫无边际的“空话”“套话”,基本以事实为据写史。有的地方还敢秉笔直书。引用清代以前许多文章诗赋,传承了宜川县的人文精神。对本县历史沿革记载清楚,没有随意编纂。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编方志时应该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以下问题需要明确指出:

    1.此志撰修者的政治立场,基本是站在当时蒋介石、国民党的立场上,并以此为出发点观察、记录了民国期间历史。有的观点是极为反动的,如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沦为特区”、称共产党为“异党”、称红军为“匪”、把被红军处决的反革命分子称为“忠烈”、“义士”等。这些对革命的诬蔑之词,我们应该表示愤慨,予以批判。当然,不这样写县志,在专制时代也不可能出版。

    2.对阎锡山的“称颂”不符合历史事实。阎锡山是山西的“土皇帝”、大军阀。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消极抗日,致使山西乃至华北沦丧,继而又为了保存实力,于1938年退缩到宜川。阎锡山的10多万军政人员退驻宜川,加重了宜川人民负担,致使宜川当地商铺倒闭、农民不堪重负而外逃、城乡经济萧条。阎一贯坚持“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保存实力”的反动主张,1939年3月又在秋林召开了臭名昭著的“秋林会议”,率先打响了国共合作中公开“反共”的第一枪,变本加厉地制造了许多军事磨擦,充分暴露了他准备投降妥协的反动嘴脸。中共中央以及山西新军中的共产党人对阎锡山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揭露了阎锡山的倒退、反共、亲日、妥协的真实面目,继续推动和维持了抗日大局。阎锡山为了他10几万军政人员的生活、军需,为了收买人心,也做了些修路等事,但这都是为“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保存实力”服务的。此志中对阎锡山的溢美之词,既不符合事实,又是作者反动立场的表露。

    3.此志中有些章节宣扬了封建迷信和“贞节烈妇”等封建礼教。

    4.把历代农民起义军记为“匪”,充分暴露了作者的地主、资产阶级立场。

    对于以上几点,我们在校注时以“编者按”的形式,予以指出,供读者参考;有的地方可能未加“编者按”,请读者自己审读,予以明辨。希望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加强对革命理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了解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斗争历史,阅读这类读物时能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发扬优秀的人文传统,推动文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余志》,除了“编者按”、“注释条文”外,全部是《余志》原文。校注时将原竖排版变为横排版、繁体字变为简化字,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了校正。对原文中一些看不清的字,进行了查证,对缺字进行了校补,对原文中数处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更正。如《教育志》中记载进士赵思清“迁居交州赵家河(据《薛续志》)”,而《薛续志》原文是“迁居交川赵家河。”我们经过各方考证后,在校注本中记为“迁居交川赵家河”,《余志》把“交川”记为“交州”,误。《游白云洞记》中“予二着炯燽”,在《吴志》原文中为“予二弟炯、燽”,以《吴志》为准。《社会志》中的“振务委员会”应为“赈务委员会”等。校注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繁难。为了搞清一个字,要查阅数部字典,需费数日时间。仅将50多万字的文稿对照原文校对,就进行了10多次。校注的艰难和复杂,从某种程度上看,不亚于重新编撰一部有丰富素材的新书。为了更完整地了解文意,在阅读此校注本时,应和我编印的《旧志书集》对照阅读。

    在校注中,受到中共延安市委秘书长薛义忠、中共子长县委书记薛海涛、宝塔区政府区长冯振东的帮助,受到中共宜川县委书记姚靖江、宜川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小军、县人大主任张明、县政协主席李东明、宜川县委办、政府办、政协办、民政局、文化局、县志办、财政局、旅游局、壶口管理局等单位的指导、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薛天云

    2007年10月15日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保护古籍 传承文化
古籍屋 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0001316号-1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