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为朱熹所注。此书共八卷,卷一至卷五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总名之为“离骚”,卷六至卷八收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共十六篇,称为“续离骚”。此南宋端平二年朱鑑(朱熹孙)刊本,杨氏海源阁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朱熹认为王逸《楚辞章句》所收篇目不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陈振孙《书录解题》引)。因此,《集注》删去《楚辞章句》原有的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而增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二篇。《集注》卷一至卷五收屈原作品25篇,总名之为“离骚”;卷六至卷八收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共16篇,称为“续离骚”。区分屈原作品和其他人的拟作,以及以情辞深切为标准进行篇目的增删,这种做法明确地突出了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着意强调楚辞在情感和语辞方面的特点。
后人对楚辞的注本繁多,其中,南宋朱熹所著的《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朱熹的《楚辞集注》重新编排了《楚辞》的篇目,较前注有了很多创新,在注释方法上也与前注不同。在注释方法上,朱熹特别强调贯通章句,阐发义理。王逸和洪兴祖的注释皆以名物训诂为主,朱熹在《楚辞集注》的序言中评价说:“顾王书之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文理,使原之所为壹郁而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朱熹的注释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亦有六句、八句不等),先释字义再通释章句,每章还对其表达方式加以揣摩,系以赋、比、兴字样。(介绍参考)
大致目录
楚辞集注目录
卷一:离骚经
卷二:九歌
卷三:天问
卷四:九章
卷五:远游、卜居、渔父
卷六:九辩
卷七:招魂、大招
卷八:惜誓、弔屈原、服赋、哀时命、招隐士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注:此书开本 32.2 × 20.8 厘米,版框22.2 × 16.5 厘米。杨氏海源阁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海内孤本,书后另附有《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前者为旧注的考订,后者辑录宋玉以后至宋吕大临的拟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