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名贤图传赞》是清道光时期长洲顾沅所辑刻吴郡(籍贯属于吴郡者,也有作官及流寓吴地者)自周朝以至清代先贤之图,全书分二十卷共收录五百七十人,画像出自孔继尧之手。这部书除了画像及小传之外,顾沅还用心的为每一位先贤写下四句赞语。此本为清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刊本。
该书所收名贤,有籍贯属于吴郡(其称吴郡者,即今之苏州,古称句吴、吴州、吴郡、平江等。而苏州自古以来也另有别称,吴都、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等均是。)者,也有作官及流寓吴地者。既有名宦乡贤,亦多文人学士。如汉代的董仲舒,三国的陆绩,晋代的陆机、陆云,南朝的皇侃、顾野王、隋朝陆德明、唐代的归崇敬、陆贽、刘禹锡、陆龟蒙,宋代的范仲淹、胡瑗、欧阳修、司马光、朱长文、叶梦得、魏了翁、文天祥,元代的杨维桢、倪瓒,明代的况钟、祝允明、王世贞、海瑞、顾宪成、高攀龙,清代的顾炎武、徐乾学、陆陇其、朱彝尊、徐元文、彭定求、张伯行、惠栋、钱大昕、江声等人,既为名士,又为名儒。
苏州建城历史甚早,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封仲庸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吴王阖闾即位后命伍子胥扩建都城,即今之苏州城的前身。秦始皇二十五年平定江南后,在此地设置吴县,隶属于会稽郡,并为会稽郡郡治。东汉顺帝永建四年,析会稽郡另置吴郡。梁朝天监二年改吴郡为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吴州为苏州。可见吴郡地区自古以来即是政治上的重要枢纽,当然也是人口、商业、文化荟萃之地,历代名人辈出。
有关记载此地历代先贤名人的绘像书籍,最早见于《隋书经藉志》,其上记载有《会稽先贤像赞五卷》一书,但今已不传。宋绍兴年中有瞻仪堂官宦图像,也已失传。现今可考者有明朝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但只画明代诸贤至明中叶而已,后来钱榖有所增绘,但增加无多;至清朝时,张蟾补入明朝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诸名贤,他所绘之图册后来被郡中彭蕴璨、蒋赓壎两人各藏其半。
顾沅为了辑印吴郡名贤,在蒐集先贤画像方面的确花费很大的工夫,他首先登门拜访彭、蒋二君,从他们所收藏张蟾补绘的吴中往哲像赞,临摹二百余人,其余则访之先贤后裔、宗祠、塑像、志书以及好古者所收藏,而且都是经过考证者。正如石韫玉在后序中所说「今顾子沅并前所存合而为册,又广蒐博采自周末以至本朝,凡得五百七十人,其像或临自古册,或访得之于各家后裔,其冠服悉仍其旧,均有征信,无一凭虚造者。」
至于每一位先贤传记事蹟的蒐集,必须博采相关资料汇集而成,顾沅在「例言」里说「凡郡邑志传,各随事迹繁简,篇幅互有短长,是传事实一从简明。前人各传中,于年寿第宅祠墓往往略而弗载,兹广搜志铭传记以补其阙。先贤事实,自史传志传之外,嘉言懿行散见载藉及遗老传闻,于有关掌故者,本传之后略志一二以广见闻。」
也因为顾沅的用心篡辑,而且人像描绘皆有依凭,信而有征,经大司寇韩桂舲持向中丞陶澍推荐,得以在沧浪亭旁择地建祠,刻像嵌壁以垂久远。陶澍在序中说「顾生湘舟辑吴郡名贤像凡五百七十人,远征近取都为一册,其用力勤矣。大司寇桂舲韩公持以示余,及梁苣林方伯、陈芝楣观察、李葛峰太守佥谓宜刻石以垂久,备劝励焉。适重修沧浪亭成,因于其旁择地为祠,吾师石琢堂先生选匠氏嵌诸壁已而。」
沧浪亭位于吴郡郡学东边,吴越时代吴越王钱镠第六子钱元璙任苏州刺史,在此地建立馆舍,宋朝庆历年间为苏舜钦所得,在池边建亭,名曰沧浪亭。靖康年间宋朝南渡后,此地归韩蕲王所有,但旋即荒废,成为当地僧侣居所。明嘉靖年间,郡守胡缵宗于其址建韩蕲王祠,文瑛和尚在大云庵旁重建沧浪亭。清道光七年,梁章钜来吴重加修葺,悉还旧观,陶澍在亭西购地建祠,楼屋五楹,其下四壁石刻顾沅所辑五百七十位先贤画像,春秋致祭,以为后人钦仰;楼上则广贮诸先贤著作,以方便好学之人察考文献。
顾沅(1799-1851),字澧兰,号湘舟,自号沧浪渔父,苏州人,出身吴中望族,自幼聪颖,能过目成诵,但无意仕途,其道德文章却深受器重。他生平嗜书,家藏宋元珍贵古籍甚多,《吴县志》记载「顾沅收藏旧藉及金石文字甲于三吴」、「图书之富,甲于东南」,他是清代著名藏书家。他也热心当地慈善事业,对于沦于荒烟蔓草的名人祠墓,他必斥资搜剔整顿。他另捐田千亩设立义庄,收容贫苦无依者,所以深为当地官吏所敬重,如陶澍、林则徐等人纷纷与之订交。此外他也热衷地方史志的整理研究,《吴郡名贤图传赞》就是他成果之一,他的其他著作还有「娄东文略」、「乾坤正气诗集」、「吴郡文编」、「赐研堂丛书」、「听漏吟」、「游山小草」、「然松书屋诗钞」等。
这部《吴郡名贤图传赞》除了顾沅费心辑编得以成书之外,画像系出自孔继尧之手,「例言」中说「画像系玉峰孔君继尧一人手笔,凡正像小影悉照原本临摹,其冠服闲有不合古制者,悉考明代正之。」镌版则系张锦章所为,在沧浪亭名贤祠图中,有「張錦章鐫」字样。(介绍参考:吳郡名賢圖傳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