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30古币(1元=1古币) 关注度:
查看购物车 立即下载
    • 相关申明:
  • (1)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 (2)古币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并非购买文件费用。
  • (3)不用担心不给资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放心!
  • (4)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广东省东莞市《民国东莞县志》全一百零二卷首一卷 陈伯陶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 广东省东莞市《民国东莞县志》全一百零二卷首一卷 陈伯陶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1

地区:广东省东莞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东莞县志
卷数:全一百二卷首一卷
作者:陈伯陶等纂修
版本: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231.96 MB
页码:2021双页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中堂风涌人。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刘福姚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和议之后,伯陶随帝后还京。此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的方言学堂并创办,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五月,见朝局日非,告养母归。次年,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 1911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伯陶逃往香港九龙。民国二年(1913)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在港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振兴国学,潜心著述。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终成《儒林》、《文苑》两传。其著述甚丰,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4卷、《宋东莞遗民录》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袁督师遗稿》3卷、《增补罗浮山志》5卷、《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等,尤以《胜朝粤东遗民录》和《东莞县志》最有价值。据考证,陈伯陶是中堂镇凤冲村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也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曾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陈伯陶一生著述丰富,《东莞县志》出自其手。
陈伯陶等纂修的《东莞县志》首先,对岭南尤其是东莞历史文献发掘、整理、保存、流布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清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高压政策,文字狱之风盛行,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查禁销毁,明末史料及明代遗民的著作荡然无存。被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几本书,由于年代久远,如凤毛麟角。陈伯陶通籍后,曾师从顺德藏书家李文田,”亦好收明清间野史,及万历后诸家奏议别集。”(伦明)他广为搜罗,多方钩致,从方志、史乘、族谱、专集中剔抉爬梳,辑成明代遗民三百一十二人传记。凡前人记载有误的,详细考证,以按语示之。保存了不少明末清初史料,为今天研究明末清初广东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参考。(杨宝霖)陈伯陶辑刊《聚德堂丛书》(陈伯陶室名”聚德堂”),收入其父子及族人著作共十二种,《宋东莞遗民录》和《胜朝粤东遗民录》即录入其中。族人著作中,有陈琏《琴轩集》,原作三十卷,遗稿散佚,后由作者玄孙蒐集付梓,此本从中钞编为十卷,其己见《图书集成》诸书者不再录补。还有世称”东莞学”的陈建著作三种:《学蔀通辩》详述”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明象山阳儒阴释之实,明佛学近似惑人之实”。”于朱陆二家同异之考尤极精详。”(陈伯陶跋)陈伯陶以所得稿本与东莞旧刻本互补而成;《治安要义》和《拟古乐府通考》均据作者玄孙重刻本付梓,其中《治安要义》”任官议”后有缺文,但无从校补,《拟古乐府通考》诗中有讹脱,陈则从所得何燕泉音注本加以校正补充。丛书中《陈献孟遗诗》和《悬榻斋集》原本均失,是采集各书汇钞而成。《陈献孟遗诗》作者陈阿平,有《钵山堂集》收入《四库提要》,《悬榻斋集》作者陈履,是浮邱诗社同人,同为当时所推重。各书后多附有辑者陈伯陶所写跋语,说明版本由来、校补情况等,对后来研究者大有裨益(谭赤子)。
其次,《东莞县志》集众家之大成,居功至伟。东莞志自元代皇庆年间(1312—1313)陈庚创《宝安志》以后,经明代庄恭、陈琏、卢祥、刘存业、谢邦信、张二果,清代李作楫、周天成、彭人杰等人修纂,日趋完备。但或因陋就简,或语有避忌,都瑕瑜互见,珉玉杂陈,不当人意。1915年春,陈伯陶应邑人叶湘南之邀,在九龙设修志局,用东莞明伦堂经费,组织乡贤黄芗池、钟碧峰、徐铁俦、陈少莱、苏选楼、陈莲伯、黄耆封等数十人,修成《东莞县志》,”阅六载方成,凡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合一百三十余万言。”并附《沙田志》四卷。对东莞明伦堂的地产—万顷沙六、七百顷沙田的缘起、历史、管理、用途等作了详细的叙述,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东莞志书,以此为最,体例仿阮元《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但远出邻县志书之上,成为东莞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保护古籍 传承文化
古籍屋 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0001316号-1

购物车

我的

首页

U盘

导航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