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地方志,乾隆《直隶绵州罗江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沈潜、阚昌言等修,周文麟等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沈潜,字亦昭,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监生,乾隆三年(1738)任四川大足知县,乾隆七年(1742)由四川大足知县调任罗江知县。阚昌言,字尧俞,湖北孝感人,雍正进士,乾隆五年(1740)任德阳县知县,乾隆九年(1744)任罗江县知县。参见“【乾隆九年】直隶绵州德阳县志”条。周文麟,字灵昭,江苏震泽(今吴江)人,学生。
罗江县于顺治十六年(1859)并入德阳县,至雍正七年(1729)复设县治。1958年后又并入德阳县。沈潜到任之后,稽无旧乘,便约集周文麟等人进行采访,又邀请本县进士李化楠等人参与校阅,历二年而草创成书。乾隆十年(1745),将欲付梓而沈潜病卒,县事由德阳县知县阚昌言署理,阚昌言取志稿加以订正后遂付之刊行。
此《直隶绵州罗江县志》分十二门附二门,部分门类下列细目十一目,约10万余字。以古迹、祀典、水利、人物、艺文等论述稍详,艺文中又多收载阚昌言、周文麟、李化楠等人的诗文。其余门类较略,如铺递、兵制等仅数十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县志正书外,此志还辑入沈潜在大足县任内撰写的《学规偶拟》一卷和时任四川资州直隶州知州,历任四川成都、新都等县知县,成都府水利同知等的浙江萧山县人张文梵撰的《农书》一卷。沈潜为此《农书》撰了序,《农书》之后,还附有沈潜撰的《蚕桑说》一卷。张文梵和沈潜皆系浙江人,而江、浙的农业生产历来是比较发达的。四川省,特别成都平原的农业本不落后,但由于明末清初多次战乱之后,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的破坏,人口亦大量减少。所以才在清顺治末期到康熙初期合并了一部分县,并且从江苏、浙江、两湖、两广等省移来大批农民。数十年后,人口繁衍,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又于雍正初期把原合并了的县重新分置。在此背景之下,张文梵、沈潜等人根据江、浙一带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参考前人有关著述,与当时成都平原的地理条件结合起来,新编写了这部《农书》和《蚕桑说》,用以指导四川各地的农业生产,这无疑对二百年前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的农业、副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在张文梵的《农书》写成后,于乾隆初期,四川布政司便广为刊刻,发至全省各地。沈潜的序称:“是书也,一言切事详,诚为农家之要务也。奉藩宪李(李如兰,山西榆次县岁贡生,雍正十三年(1735)任四川按察使,乾隆十年(1746)升任四川布政使)刊刻成书,饬发通属,富民足食,惠莫大焉。”《农书》中,分“岁所宜谷”、“养谷种”、“播种之时”、“耕犁”、“疏耙”、“锄耘”、“粪壤”、“水利”、“牧牛”等诸条逐一细说。各条之中,沈潜亦时加按语,如“养谷种”末,沈潜按语云:“川中马粪易得,留心收拾晒干、碾碎,侯苗长尺许,有风之日,从上风飏之,使苗尽沾些,则自不生虫,盖马粪性能杀虫故耳。”又于“水利”一条中沈潜按语云:“凡山田无水源者,蓄冬水最要,现在德阳阚公教民蓄冬水,已有成效也。”再于“牧牛”一条中,沈潜按语云:“张公萧山人,其地产牛最多,故牧养之法,言之最详也,我民当勉而行之。”而《蚕桑说》中,则自“种桑树”一直到“抽丝”,所言具详。当时四川荥经县知县劳世源亦将其刊入《荥经县志》中。对于促进当时四川农副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实属珍贵史料(如川西地区之田土、水利、农事、粪肥、蚕桑等)。
该《直隶绵州罗江县志》今存乾隆十年(1745)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