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名为“汉典重光”的数据库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这个数据库由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里达摩院等机构联合研发,字数超过了三万字。含40余种珍贵宋元刻本、写本;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钱谦益、翁方纲、王韬的抄本、稿本;著名藏书楼嘉业堂、密韵楼的抄本,还有清文澜阁《四库全书》零本等。
事实上,古籍数字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在线发布超过3.3万部的古籍影像;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已发布3000多种、15亿字的点校本古籍;爱如生公司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收书1万种,既有可供检索的全文,又提供古籍原版图像……这些古籍数据库,已经成为很多文史研究者须臾不可离的助手,极大缓解了读者阅览古籍的难题。
不过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之初,基本上都是人工录入,制作起来耗时耗力。而“汉典重光”项目的最大亮点便是用AI替代人工录入,大幅压缩了专家标注的工作量。就像报道中所说,“百万字书籍的数字化工作量从1000天降低到了35天,效率比人工专家录入方案提升近30倍”。笔者坚信,倘若这一技术能够推广,古籍数字化的进程将会驶入快车道。
若果真如此的话,实为古籍之幸。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有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其中言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土石所垒的建筑,尚且敌不过时间的冲击,更何况写在竹帛上的文字,记在纸张上的书籍?我们常说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古籍浩如烟海,殊不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籍只不过是“惊鸿一瞥”,翻阅史书的“经籍志”,看看古代的目录学著作,成千上万的古籍其实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了保存古籍,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最常见的是保存“副本”。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大部头都有多种版本,分藏在不同的藏书楼中。但无论藏多少部,这些古籍也是纸做的,水、火、地震、虫害,都会让它们烟消云散。此外,因邦交、贸易、战乱等,历史上中国古籍时有出海,近代以来的战争和动荡更加剧了古籍的损毁和流散。据不完全估计,散居海外的中国古籍超过40万部、400万册,包括甲骨简牍、敦煌遗书、宋元善本、明清精椠、拓本舆图、少数民族文献等。
即便这些古籍足够幸运,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也不能够随意借阅。有测试表明,一部宋元古籍,离开专用书库,置于普通阅览室中供人翻阅一小时,其寿命就会缩短数月。如今,幸好有了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让古籍得到保存和传播。数字化无疑给了古籍新的生命。
特别是,AI技术假如能够得到广泛运用,不仅会降低古籍数字化的门槛,还会提高古籍数字化的准确性,这对于延续古籍的生命大有裨益。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数字化古籍因为输入错误或者文字识别技术上的不足,篇章搞乱者有之,错字错句者有之,如果从网络上直接下载复制这些文献资料而不核对原文,一定会出现许多硬伤。而AI技术的运用,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如“鍊”“錬”二字,AI能够很轻松地区分它们。“鍊”的CJK的字符代码是“934A”,“錬”的CJK的字符代码是“932C”,因此AI会按两个不同的字来对它们作处理。但对审校专家和技术人员来说,人眼区分“鍊”与“錬”却难得多。
古籍数字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古籍,还方便了古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古籍对普通人来说是陌生的,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文盲率较高,人们看不懂,另一方面则是古籍备份少,人们难以得到。古籍善本长期以来秘不示人,几乎成了传统,历史上有的藏书家在书上盖有这样的印章:“鬻及借人为不孝。”古籍既不能卖,也不能借。钱谦益是明末排名第一的藏书家,绛云楼不慎失火,大部分藏书化为灰烬。他的好友曹溶去安慰他,同时也批评他吝于把藏书示人,致使绛云楼所藏孤本绝迹人间。为什么不给人看呢?主要还是为了保护。
如今,人们的受教育率大幅度提高,读书识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而古籍数字化之后,古籍“母本”不再需要冒着各种风险“抛头露脸”,甚至可以“颐养天年”,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古籍可以分身千百次、走出“深闺”,实现同一时间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做到了一对多、点对面、虚对实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曾提出,“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先生为什么要有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有很多人“站不起来”了。近代以前,我们国家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我们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由于一直受人欺负,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许多人民族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的极端论调。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有些人做奴隶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批评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有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才能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要多读优秀的古籍,特别是要反复品读古籍中的经典。因为,大家只有熟悉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才会知道我们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傲立五千年,秘密是什么。大家只有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才会知道我们被列强蹂躏了百年之后,还能够再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力量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s://www.gujiwu.cn/a/gujizhishi/38689.html